图片展示

电话/传真:0755-25950003   邮箱:1125950033@qq.com

图片展示

不打不骂,正向教养|国际不打小孩日荐文

发表时间: 2019-04-30 11:15:00

作者: 深圳市鹏星家庭暴力防护中心

浏览:

如果问家长为什么要体罚孩子,得到的回答中,一定会有因为孩子太不听话了,家长也是实在没办法了

的确,家长可能每天都会遇到“孩子不听话”的情况。但体罚、辱骂、威胁等方式不仅可能强化儿童的逆反情绪,更重要的是,这些方式会严重损害儿童的身心健康,属于家庭暴力的一种

那么,有没有更好的儿童教养理念与方法,能让我们重新看待“孩子不听话”这个问题,并在需要的时候及时对儿童的行为做出有效引导呢?今天想与大家分享的“正向教养,正是这样一种更积极的理念和方法。


什么是正向教养?

让我们先通过两个例子来感受一下。


例一:作业拖延

容容的妈妈发现8岁的容容总是把作业拖到睡觉以前做,然后让她辅导。于是她很正式地告诉容容,自己在每晚7点到9点之间可以辅导容容做功课。当天晚上,容容在9点半的时候找到她,让她帮忙备考。她温和地告诉容容:“我知道你需要我的帮助,我也愿意在晚上7点到9点之间辅导你。但现在已经9点半了,所以今晚备考你只能靠你自己了。明天你可以在7点到9点之间来找我。”


例二:“我要接电话!”

5岁的小雪总是在爸爸打电话的时候闹着要接听电话。即使爸爸把电话给小雪,小雪还是会闹着要多说一会儿。如果爸爸不同意,小雪就会掐他、咬他、踢他。

这个问题反复出现了好几次。小雪的爸爸决定要认真应对这个问题。他选择一个没有电话打来的时间,和小雪一起商量:“我想和你谈一谈接电话的问题。我知道我接电话这段时间,你可能感觉很无聊。你可能是希望引起我的注意,或者希望和打电话来的人说话。但是爸爸不能在每一次接电话的时候都让你和打来电话的人说很久。小雪,你觉得你可以怎样帮助爸爸在不被打扰的情况下接完电话呢?”

小雪说:“可是我想接电话,我不想你去接电话然后就不陪我玩了。”爸爸说:“我明白你会觉得不高兴。那我有一个办法,每当我接到一个电话,我会让你知道你可不可以和这个人说话。如果不可以,那在我接完电话之前,请你先一个人玩一会儿涂色书或者拼图。我知道你一个人等着我接完电话会有些困难,不过我相信你可以做到。我需要你的帮助,因为如果你一直要求接电话,我就不能集中注意力和对方说话。如果你还是闹着要接电话,或者咬我、打我,我会拿着电话出去到外面去接。”小雪说:“我不想玩涂色书,我想玩手机游戏。”爸爸答应了小雪,在他接电话期间,她可以玩手机游戏。

第二天,爸爸接了一个电话。爸爸让来电人稍微等一下,然后告诉小雪,这个电话她不能接。然后爸爸带小雪到另一个房间,把另一个手机给小雪,说:“小雪,在我接电话期间,请你在这个房间玩手机游戏,我大概需要10分钟时间接完电话”。

过了不到5分钟,小雪走到爸爸面前,大叫说:“我要接电话!”于是爸爸没有理小雪,拿着手机到另一个房间去接电话了。


正如以上例子所体现的,正向教养(Positive Parenting,也称为正面纪律Positive Discipline)是指基于教养者与儿童的相互尊重,由教养者对儿童提出温和而坚定的正面指导

正向教养坚决反对用肢体或者语言暴力对“不听话”的儿童进行惩罚,也不赞成反复的说教,更不是一味溺爱、放纵或过度夸奖。

正向教养看重教养方式传达给儿童的理念正向教养传递的理念包括:

“你可以与别人不同。”

“你可以争取你想要的东西。”

“犯错误不是一件绝对糟糕的事,但需要承担犯错误的后果,并尽力弥补。”

“负面情绪是正常的,但可以有更恰当的表达方式。”

“你有权利说不,但教养者的意见是非常重要的。”


为什么提倡正向教养?

提倡正向教养,首先是因为这种理念和方法充分尊重了儿童权利,比如受保护权(不受到肢体和语言暴力的侵害)和参与权(参与到与自己有关的事务的决策中)。

其次,与暴力惩罚和说教相比,正向教养能更有效解决儿童当下出现的行为问题

第三,从长期来讲,正向教养能够促进儿童的身心健康发展,增强儿童的自我意识(self-awareness)、界限意识(sense of limit)和责任感,培养儿童对他人的理解与尊重,帮助儿童成长为人格健全的人


如何做到正向教养?

与其他“管教”孩子的方式相比,正向教养最大的不同之处在于,教养者首先要对自己提出要求。教养者需要充分意识到自己的情绪/情感,需要以身作则、言行前后一致,需要主动关注儿童的行为并尽早作出应对。


家长的自我要求


01. 意识到自己情绪/情感

有许多原因使得家长选择使用肢体或者语言暴力“管教”孩子。他们可能错误地相信这样的惩罚可以起效。他们可能觉得自己“必须要做点什么”。更重要的是,他们被自己的负面情绪所主导:对儿童或者其他人事物的愤怒、失望、悔恨等等。

因此,家长需要提高觉察自己情绪的能力,以及合理宣泄自己负面情绪的能力。家长在对儿童的行为进行回应前,需要清楚地意识到,自己这么做究竟是为了宣泄自己的情绪,还是为了引导孩子的行为


02. 以身作则、言行前后一致

如果家长要求孩子做某件具体的事,或者遵守某种规则,但家长自身都做不到或者无法遵守,那么,对孩子来说,这种要求是没有说服力的。

如果家长与儿童约定了一种解决方案,但却无法把方案实施到底,也会让孩子感到困惑,降低孩子遵守约定的可能性。比如前文的例子中,如果容容的妈妈在订立规则之后又在9点30帮容容备考,那容容之后就很可能不再重视这个约定。


03. 主动关注、尽早回应

很多时候,家长仅仅是在儿童的行为反复出现后,或者已经造成不良后果之后,才开始做出回应。这种事后处置是被动的,对儿童来说也是不公平的,因为儿童其实没有得到应有的、足够的正面指导

家长应该主动关注儿童的言行,发现生活中各种“学习时刻”,包括儿童做得很好的时候,遇到挫折的时候等等,为儿童提供正面指导。如果孩子的一些言行开始引起你的担忧,请不要拖延,尽早与孩子一起探索解决方案。


除了以上对教养者自身的要求,正向教养还就教养者如何应对儿童的一些“问题行为”提出了直接的、可实际操作的建议。


引导儿童行为


01. 让儿童参与规则和方案的制定过程中

让儿童参与到规则和解决方案的制定过程中,首先是对儿童参与权的保证。其次,儿童如果能在这个阶段充分表达自己的意见,提出自己更希望的解决方案,并与家长达成约定,那么规则和方案就不再是一种强加于他们的东西,因而更有可能被儿童接受和遵守。上面小雪的例子中,小雪就提出了自己的意见,表示自己不想玩涂色书,而想玩手机游戏。

制定方案的过程要求教养者和儿童都全神贯注于这件事如果家长一边做别的事一边讨论,或者在儿童的“问题行为”正在发生时讨论,讨论的效果都会大打折扣。例子中小雪的爸爸就是选择了一个没有人打来电话的时候与小雪讨论。另外,家长如果认为有必要向儿童澄清一些原则和利害,也应该在这个阶段进行,而不是在之后儿童出现违反规则和方案的行为时多次重复说教


02. 提出清晰的、正面的的行为指令

当儿童出现违反已约定的规则或方案的行为,或者出现其他需要干预的行为时,家长应该提出清晰的、正面的行为指令。例如,“请你把房间收拾好”,“请你让妹妹吃她的饼干”等。一些专家提出,用问句的方式提出请求容易增加儿童的合作意愿,比如“可以请你把房间收拾好吗?”

不要用暗示性的语言来发出指令,比如“你的房间怎么那么脏”。也不要用负面的指令,比如“你不要抢你妹妹的饼干”。


03. 理解儿童的情绪和诉求,并表达你的理解

很多时候,儿童拒绝家长的指令,是因为他们认为家长不理解他们。当你充分体察儿童的情绪和诉求,并向他们表达你的共情时,儿童会感觉自己是被倾听的,被在意的,因而抵触情绪会大大降低。更重要的是,充分表达共情可以为儿童营造一种安全和接纳的氛围。例如小雪的例子中,爸爸就反复地告诉小雪“我知道你希望引起我的注意”,“我知道我接电话这段时间,你可能感觉很无聊”。

有的时候,儿童自己都不太清楚自己的情绪和诉求是什么。这种情况下就更需要家长帮助儿童去识别和沟通自己的情绪和诉求

一些专家认为家长也可以适度向儿童分享自己的负面情绪或者展示脆弱。但另一些专家认为,家长与儿童之间存在权力关系,这样的分享和展示会让儿童认为自己对家长的情绪负有责任,或者使得儿童为了避免让家长产生某种负面情绪而去做某件事,因而构成某种“操控(manipulate)”。


04. 最后手段:暂停(time out)

如果儿童持续违反约定的规则或方案,家长可以采取暂停法:让孩子到另一个房间独处一段时间。在这段时间内,孩子在房间中可以充分发泄自己的情绪:拒绝、沮丧、愤怒等。同时,孩子将充分感受到“界限”的存在:即使自己有这些情绪,教养者也不会妥协,自己并不可以为所欲为,而教养者也可以利用这个机会处理自己的情绪。

暂停并不是“面壁思过”。孩子很可能不会安静地待在房间里。因此,房间的选择应该考虑安全因素。房间中可以放一些用来发泄情绪的东西,如毛绒玩具、减压球等,或者其他让孩子有安全感的东西。关于暂停的时长,一些专家认为,1岁对应1分钟,也就是说,一个8岁的孩子的暂停时长可以是8分钟。

暂停是家长应对儿童行为问题的“最后手段”。在进行暂停时候,需要注意一些细节,以避免暂停成为强化儿童不安全感和受威胁感的一种伤害。除了上面提到的空间选择与布置和时间的长短外,一些专家认为,家长应该避免用暂停来威胁孩子,不要说“如果你再不去写作业,我就要让你去房间一个人呆着了”这样的话。另外,家长可以待在房间外面,在孩子让你放他出去的时候,提醒孩子“我就在门外,我不会离开,但是请你再在房间里呆3分钟。”这样可以避免孩子产生被抛弃、被惩罚的感觉。为了弱化孩子对暂停的负面感受,可以给那个房间起一个特别的名字,比如“魔法屋”,或者让孩子亲自设定提醒暂停结束的闹钟。


除了以上的建议外,家长还可以灵活使用奖励,来增加孩子合作的动机。这里的奖励不一定指钱,或者是玩手机游戏的许可,而可以是其他有形无形的东西,或更具有互动性的活动。什么样的奖励可以激励孩子?这需要教养者对孩子有充分的了解

另外一个经常提到的正向教养方法是,利用“自然结果”,让孩子从错误中学到教训。也就是说,如果孩子不遵守已经达成的解决方案,坚持一种不恰当的行为,那就让孩子自己承担相应的后果就比如例一中,容容就只能独自备考。不过,这种方法不适用于会造成严重后果的错误。

当然,以上提到的建议是一般性的。家长在日常实践的过程中,应该充分考虑孩子的性格、事件的严重性和急迫程度等因素,灵活运用。



陪伴孩子成长的同时,家长自己也在成长。这条成长之路上,每位家长都有自己独特的经历和收获。

希望这一期的推送能够为各位家长提供一些新思路、新方法。

我们非常期待您在留言区分享您对本文的反馈,对正向教养可行性的认识,您曾实践过正向教养的经验,或者您对正向教养的疑问。

另外,如果您发现或者怀疑身边有家长在对孩子实施严厉的体罚,请您拨打龙华区家庭暴力防护中心的热线电话0755-21074727寻求帮助


 参考文献

Gray, J. (2000). Children Are from Heaven: Positive Parenting Skills for Raising Cooperative, Confident, and Compassionate Children. New York: Harper Perennial.

[美]简·尼尔森,琳·洛特,斯蒂芬·格伦(著),花莹莹(译): 正面教养 A-Z: 日常养育难题的1001个解决方案。北京:北京联合出版公司,2013年9月。

 [加]琼恩·E·杜朗特(著),救助儿童会中国项目(译):《正面纪律:是什么以及怎么做》。北京:法律出版社,2010年6月。


*本文首发于博源拓智公益咨询微信公众号,经博源拓智和作者本人同意转载

* 文章插图来自 pexels


作者简介

黄丽颖,深圳市龙华区家庭暴力防护中心主任,

哥伦比亚大学社会工作专业硕士。

致力于人际暴力的预防和干预工作。



不打不骂,正向教养|国际不打小孩日荐文
长按图片保存/分享
0

 

联系电话:0755-25950003

咨询QQ:1125950011 / 1125950022

工作时间:周一到周五

上午9:00-12:00  下午14:00-17:30(法定节假日除外)

更多信息请关注公众号

© 2022 鹏星家暴防护中心 版权所有    粤ICP备15059714号    技术支持:腾硕网络

© 2022 鹏星家暴防护中心 版权所有

添加微信好友,详细了解产品
使用企业微信
“扫一扫”加入群聊
复制成功
添加微信好友,详细了解产品
我知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