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话/传真:0755-25950003 邮箱:1125950033@qq.com
发表时间: 2019-08-14 09:42:36
作者: 深圳市鹏星家庭暴力防护中心
浏览:
第三课:发生家庭暴力后要不要原谅施暴者
欢迎来到宝安妇女儿童服务中心官方学习平台—宝妈成长在,提升自己,成就孩子。
大家好,我是深圳市鹏星家庭暴力防护中心副总干事,宝安区婚调委副主任刘西重。
在上一节课我给大家分享了家庭暴力循环,受害人会困在家暴循环中,她会面临各种困境,难以摆脱,而且在道歉原谅期,受害人往往不知道该怎么去做,她会问别人,我要不要原谅他?
有个姑娘就留言给我,她说,昨天和男友吵架了,生气之下,我先动了手,但是他抓起桌上的碗朝我摔过来,还大声骂我;而且还有一次,因为没有听到他说话,他就冲过来掐住我的脖子,我哭了之后他才放手,我要不要原谅他,我该不该跟他分手呢?
本节课我们就直面问题来回答“该不该原谅他”这个问题陷阱。想想当受害人问,我要不要原谅他的时候,可能会得到怎么样的回答呢?如果别人来问你这个问题,你会给出什么样的建议呢?
一般情况下我们会遇到两种建议:原谅或者不原谅,而且好像都很有理由。
家和万事兴,宁拆十座庙不毁一桩婚,都很有理由。还有的父母会支持这样子的态度,只要小两口有矛盾,有吵架或者打架,我就先骂自己的女儿,他们会认为,这是好父母的标准,但是这样好吗?听起来好像道德正确,但是危害无穷。因为家庭暴力不同于家庭纠纷,家暴真的可能会出人命,所以在充分了解这一点之前,不要一味的去劝和。
就有位受害人在去起诉离婚的时候,双方的父母都极力劝和,好吧,那就不离了,他们就重新住在了一起,结果住在一起刚三天,受害人就被丈夫杀害。2015年的时候,在河北邢台,有一受害人在派出所指导员的办公室里,在接受调解的时候被丈夫杀害,一起被杀的还有受害人的母亲。他们之前发生过多次的暴力,而且也有报警。第一次警察说,家务事管不了;第二次还是这样说,家务事;第三次还是说家务事管不了。直到发生命案,而且还发生在派出所里。
所以,但凡我们对家暴有一点正确的认识,认识到他的危险性,我们也不会一味去调和,不但不能调和,我们的工作人员,包括警察法官,要保护好受害人的人身安全,要有这种安全意识,当然也要保护好自己的人身安全。
因为家暴只有零次和无限次,但是想一想,如果我们这样回答,受害人会听你的吗?一般不会,而且说多了,你自己都会很气愤。每次都问我,但每次有不听我的,好吧,你爱咋咋地。而且当道歉原谅期过去之后,进入蜜月期的时候,受害人可能还会埋怨你,你看我们的日子还是可以的,两口子嘛吵个架都正常的,你怎么能劝我们离婚呢?如果听到这话,你可能更生气。
另外这种回答还有一个大问题,因为家庭暴力,他并不是只有一种类型,比如我们想一想,是否有这种情况,只发生过一次家暴,但是后来再也没有动过手,是可能有这种情况的。
所以我们说家庭暴力,他大部分是具有反复性会循环,但并不是百分之百都会循环,所以个人认为,我们不能绝对化。家暴,他不是只有一种模式,一种类型的。如果受害人来问我这个问题,我要不要原谅他,我一般不会直接给答案,也不会去建议受害人离婚或者不离婚,我会怎么做呢?我一般会说,要不要原谅,只有你自己做决定,要不要离婚,也只有你自己拿主意。
你可能说,这不是废话吗?我就是想要一个直接的答案,不好意思,没有直接答案。但是我会很严肃的提醒受害人家暴的危害;会告诉受害人可以采取哪些方法制止暴力;同时和他探讨怎么保护好自己的安全;最终的决策还是受害人自己做主。而且他做任何决定,我们都能理解和尊重,而不是去评判,去指责。
另外原谅这个词,我们应该分开来看,受害人可以选择原谅施暴者,但不是原谅施暴行为,施暴行为本身是不可原谅的,是一定要零容忍的。受害人在长期受报的过程当中,她失去了做选择的权利,任何事情,她说了不算,必须听施暴者的,所以她没有任何的话语权和决定权。施暴者会通过各种方式,打压她的自信,控制她的生活,所以久而久之,她就暂时失去了做选择的权利。
以受害人她会拿不定主意会去问别人,这个时候如果工作人员一定要为受害人拿主意或者说一定要让受害人听你的,这就等于剥夺了她自己做选择的权利,我们和施暴者又有什么区别?所以选择权一定要在受害人手里。
接下来,我就分享一些必要的内容,以方便受害人自己来决定要不要离开,如果你的亲友是家暴的受害人,您又打算帮助她,也可以将我下面要讲的内容,通过不同的方式来分享给受害人,以方便她去做判断。
如果我是受害人,我将会通过以下信息来判断,要不要离开或做出对应的决策。我会判断我所遭遇的家评暴危险等级是什么?以及我遇到的是哪种类型的家暴?
在反家暴领域,我们经常使用一个量表,称为家庭暴力案件危险性评估量表,我们也简称da量表,会用它来评估家暴的危险等级。这个量表会有一些题目,受害人可以对照着来看是否存在这些事实,比如说,他曾威胁要杀你;比如说,他曾控制你大部分生活,他曾威胁要伤害你娘家人以阻止你离开等等。这些条目如果存在,每一条的一分。最后,根据分数的多少来评出三个等级,分别是低危险、中危险、高危险。
如果你是处于中危险或者高危险,我们工作人员一般会建议您速度的和伴侣分开居住,当然分开居住不等于离婚,但一定是为了保障生命安全。分开居住,他也有多种方式,可以是住在亲友家里,也可以是分居,也可以是暂时住在旅馆,也可以是入住民政部门提供的庇护所,要具体情况具体分析。
当生命安全受到威胁的时候,我们要注意一定不能把自己居住的地址,告诉施暴者或者说其他亲友,也要防止被跟踪。另外需要注意的是,只要有掐脖子、用枕头闷、压头入水,这样的使你不能呼吸的行为,只要有,不管上面的评分是多少,我们可以直接判定为高危险。如果还有比如灌毒药、推下楼、泼硫酸、泼汽油等其他明显致命行为,也可以直接判定为高危险。
大家一定要知道,这些是高危险信号,什么是高危险?就是随时可能被杀害,有的受害人由于长期生活在这种家暴环境当中,他确实真的习惯了,所以对危险变得不再那么敏感。当我们评出来是高危险的时候,他自己反而觉得很正常,没你们想象的那么严重吧。我们称这种情况是高危险低认知,就是他不知道自己有多危险。
有个受害人,他的丈夫在晚上的时候掐了她的脖子,第二天早上,她就给丈夫说,你走吧,我们离婚吧,结果,丈夫拿起刀在她头上砍了好几刀,差点致命。如果他了解掐脖子是高危信号的话,她在谈离婚的时候,至少会非常谨慎,或者说采取保护措施。比如说在派出所里谈,或者说先自行庇护,然后通过电话或者中间人来谈,而不会让自己直接去承受危险。
所以大家记住,生命是最珍贵的,和离婚实现公平正义相比,保住性命一定是最重要的。我们要制止和摆脱暴力,但是前提一定是要先保护好自己,然后通过智慧的、灵活的策略来去实现目标。
这个危险等级评估量表怎么获取呢?大家可以在微信当中搜索宝安妇联公众号,宝贝的宝,安全的安,宝安妇联公众号,关注之后回复“家暴”两个字,就可以收到da量表的链接,大家自己可以先自测一下,看遇到的到底是神仙眷侣还是危险情人。当然最好的方式是能够联系妇联的工作人员或者专业的社工去测试,以上是了解遭受家暴的危险等级。
如果我是受害人,我一定要清楚我遇到的是哪一种类型的家庭暴力。家庭暴力的类型,它有很多种分法。我们先来看第一种分法,国外有一位学者,他把家暴分为两种:分别是南泉恐怖暴力和一般夫妻暴力,这么分稍微有点简单粗暴,但是非常方便使用,很容易记。
这两种不同的家暴,他的目的、手段、频率和持续的时间都是不同的。一般夫妻暴力具有偶发性,次数比较少,暴力手段相对单一,程度也相对较轻,一般不至于致命;而南泉恐怖暴力则是对另一半长期控制,暴力的次数比较频繁,而且暴力已经成为施暴者的行为模式,手段多样,程度严重,非常容易致命。所以这两种类型的家暴危险性是不一样的,给受害人带来的痛苦体验,也是不一样的。
受害人最好能清楚自己遇到的是哪一种,以方便自己做出决定,我们要知道哪种更严重?哪一种更危险?哪种更难以改变?这些我们都要心中有数,当然,无论遇到哪一种暴力,受害人都有权利零容忍,也都有权利说“不”。
还有学者将家暴分为三种,分别是只打家人型、边缘型和反社会型。有大概50%的施暴者,他的施暴行为只针对家人,一般没有犯罪前科,也没有心理问题,暴力的程度较小,所以可以理解为是低暴力性。注意低暴力也是暴力,低暴力不代表就能容忍,所以我们知道有一半的施暴者,他只是在家里横,在外人面前,他还有可能彬彬有礼、落落大方,表现的非常好,善于伪装,别人也就无法相信他在家中竟然是一个会动用暴力的人。
还有一部分人,他除了对家人施暴之外,有可能会对家人以外的人也施暴,但占比不高,他有边缘型人格异常,情绪无常,经常烦躁,容易有自杀或者杀妻等毁灭行为,这部分人我们称为边缘性,占到施暴者总量的25%。
接下来我们重点谈一下第三类施暴者,被称为反社会型。在施暴者中的占比约为25%,这类人家外的暴力行为很多,一般都会有暴力犯罪前科。
我想提醒大家的是,不要觉得你不会靠近这些人,因为很可怕的是,这类人非常善于伪装,他很可能极具魅力。一个比较常见的特征就是他们能说会道,表面上看很有魅力,可以借此诱惑别人,让他们看上去比那些正常人更迷人、更有趣,他们比其他人更随性、更热情,也更令人愉快,但是被他吸引,接近之后,他会原形毕露。
他们的问题在哪儿呢?主要是缺乏共情能力,他们对于任何的人或物都不会有感情依附,对建立真正的亲密关系不感兴趣,对子女也很可能置之不理。
我们一般人从小的会被教育成,要做一个好人,要有同情心,要善良,我们也愿意相信别人跟我们一样,虽然有缺点,虽然不完美,但是本性应该都是善的。而这类人,恰恰是不知良知为何物,他们反而会利用人的善良和同情心来,为自己谋取利益,而且他们从来不会觉得自己有错,也不会有任何的反思、反省,不会有任何的负罪感。你被骗、被打、被骂,只能说明一个问题,就是你太天真,活该被欺负。
你如果给他讲道理或者感化他,有用吗?几乎没有任何用处。这一类施暴者会非常自恋,他的一切观点都是对的,从来没有任何错误,如果有意见不一致,只可能你错了,他绝对有足够的实力,把你骂的体无完肤,让你怀疑人生,怀疑自己。
你说,如果我死了,他就满意了吗?可能,如果你死了,能给他带来一些经济利益的话,他可能没有任何意见。你说,如果我死了,他会有反省吗?不会,他会觉得那只是你活该。
哈佛医学院的一名精神病专家写了一本书,名字叫《当良知沉睡—辨别身边的反社会人格者》,书中就举了一个例子,一个男孩子,所有人都认为,他天资聪明,也都很喜欢他。在他8岁的时候,他就会捉住青蛙,然后用剪刀戳死,他会把抓住的青蛙翻过身,戳破肚子,再把它们翻过去,然后观察青蛙不断流血,直到一动不动。最后,他把这些青蛙尸体远远的扔到湖里面,一边扔一边对着死青蛙大喊,真可怜,你这只令人恶心的臭蛤蟆。
湖里的青蛙实在太多了,他每次都会杀上好几个小时。最后,他厌倦了用剪刀来戳,决定找更好玩的方法,于是他就偷了他爸爸的钱,然后用钱贿赂一个大孩子,帮他从外地买来鞭炮,把这些鞭炮一个个塞到青蛙的嘴里面,点燃引线,然后跑到远处去欣赏青蛙在地面上炸碎的这种景象,觉得很过瘾。他觉得应该有观众,然后就把6岁的妹妹拉过来看看表演,结果妹妹吓得大喊,然后跑开。
在大概12岁的时候,他就可以从爸爸书房里面,偷来几张财务记录,在计算,算什么呢?算他爸爸妈妈死了之后,他自己能分多少钱?当然算的不是很清楚,但是有一点是清楚的,有朝一日自己将变得非常有钱。就是这样一个缺失同情心的人,但是他从小到大表现的非常优秀,好像很有魅力,但所有人都是他利用的工具,包括他的妻子,他也不会尊重任何人,包括他的母亲和妹妹都非常惧怕他。
有人可能会觉得这样的人太少了,我不一定能遇到,但有统计数据显示,每25个人当中就有一个反社会人格者,甚至每10个人中就有一个。反社会人格与家庭暴力、强奸、连环杀人及好战等行为都有相关,这些人会损害你的人际关系,榨干你的存款,打击和接管你的自尊,毁掉你的生活,甚至生命。
我们有的受害人会被身边的人指责说,如果你变得更好,如果你不跟他吵,你忍着点,他还打你吗?所以,你也有责任,你也有错。受害人也会想,如果我变得更好,会不会就好一点。我想说的是,如果对待这种边缘型和反社会型的施暴者,你即便做到完美,依然难以改变他去施暴。
他能改变吗?我只能说几乎不可能,因为目前的医学、心理学还没有强大到那种地步。无论是哪一种施暴者,我们要知道,对方有没有可能改变呢?我们愿意相信是有可能性的,因为人都是有改变的潜能,但是任何改变也都是要有代价的,尤其是时间成本。他可能要几年才能改变,又可能需要一辈子去改变,你要不要搭上自己的一辈子就换来对方的改变,甚至是搭上自己的性命去赌一把,代价太大了。
如果说受害人有错的话,他唯一而且最大的错误,就是遇到了一个错误的人。注意我在这里说的并不是施暴者不能改变,而是希望大家看到至少有50%施暴者,他们是边缘型的或者反社会性施暴者,确实比较难以改变,你要认清形势,看自己遇到的是哪一种类型,方便自己做出决策。
只有精神科医师才能对精神疾病作出诊断,我们普通人,怎么去判断是不是遇到了一个反社会人格者呢?至少我们可以参考一些标准。
美国的精神疾病诊断与统计手册第4版,有一些指标可以供我们参考,如果一个人至少拥有以下7个特征中的3个,这个人在临床上就足以被确诊为患有反社会人格障碍。
这7个指标分别是:
1、无法遵守社会规范;
2、惯于欺骗和操控他人;
3、形势一冲动,无法提前做出计划;
4、易怒,具有攻击性;
5、毫不顾及自身或他人的安危;
6、一贯不负责任;
7、在伤害、虐待他人或偷窃他人东西之后毫无悔意。
通过以上这些指标,如果你有足够的理由怀疑你遇到的是这样一种反社会性的施暴者,你该怎么做呢?讲一下,要不要原谅他。你有答案了吗?
有人可能会问了,为什么会有不同的类型,这些不同的施暴行为背后的原因是什么?回答这个问题,就更有难度,我先给大家讲一个实验。
美国的一个心理学家,他就注意到野生猴子怕蛇,但是实验室里面长大的猴子就不怕,为了探究其中的原因,他就做了两个实验,第一个实验是他通过播放一些影片,让实验室里的猴子知道野生猴子是怕蛇的。影片的内容就是野生猴子见到蛇之后的各种反应,结果实验室的猴子也开始怕蛇,一见到蛇或者说与蛇相似的物体就毛发直立的大呼小叫。
第二个实验则是让实验室的猴子误以为野生猴子怕花。方法同样是播放影片,先展现一朵花,接着展示一连串惊恐的猴子,结果发现这些试验室里的猴子,他们压根不吃这一套,他们依然不怕花。这两个实验就表明猴子它天然具有怕蛇的倾向,因为基因里面带着,但是这种倾向是否会表现出来,这取决于他的经历和环境。比如被蛇咬过的野生猴子,他就会怕蛇,见到同伴惊恐万分的这些猴子,他也会意识到蛇是可怕的。
所以结论是,一个人要变成什么样?它是由遗传、经历和环境共同决定的。基因对人格的影响已经有越来越多的科学研究予以证实,甚至有科学家发现了暴力基因的存在。另外,人的创伤记忆也会被遗传。
近期科学杂志发表的一项研究成果表明,那我们人类遭遇的精神伤害,它会像物质伤害一样,通过改变表观遗传,而刻在基因里面传递给子代,造成子代在行为和生理方面发生改变,甚至可能传第六代人。
这一观点看起来有些沮丧,有些施暴者的暴力模式,他有可能就是基因里带来的,让人觉得好绝望。我们要认清楚,如果这些是事实,受害人还要不要寄希望与施暴者在短期内能做出改变?可能你要做的是尽可能减少自己所遭受的暴力对待,减少创伤经历,避免让这种创伤记忆在你的后代中进行传递。
另外一个人的经历也会塑造人,比如童年期不良经历就有可能,使孩子在成长过程中出现各种问题,并且在成年之后,成为一个施暴者。一个在童年期遭遇忽视、遗弃、虐待、目睹父母家庭暴力等不良经历的孩子,会发展出种种不良行为,甚至形成反社会人格,这种影响甚至会贯穿他的一生。
所以我们看到很多施暴者,其实本身他曾经是家庭暴力的受害人,他看到过母亲被打,甚至自己也被打,但是遗憾的是,当他们长大之后,却成为了曾经令他痛苦的那个人。
这个因素能够让我们理解施暴者曾经的痛苦,以及会为什么他会有现在的行为模式,也让我们充分认识到家庭暴力对于孩子的影响,大人们该为孩子创造一个没有暴力的环境。这一因素,也让我们看到希望,即便是生来携带暴力基因,如果能得到家庭的关爱,暴力基因便不会表达,依然能够发展出亲社会行为。
有一位研究暴力的科学家,他发现一种方法,就是通过扫描人的大脑,根据所呈现的结果,可以判断出这个人是否有暴力倾向,并且能预测这个人的犯罪机率。为了检验他的理论,他同样也扫描了同事们的大脑作为对照,当然事先都是不知道名字的。
后来,他的同事们拿了一个结果,然后他立马判断这个人是典型的暴力性的人。但是揭开名字一看是他自己,他很震惊,他是科学家,还是研究暴力的,怎么可能是暴力型的人呢?怎么可能天生就有暴力基因呢?是不是自己的理论错了?然后他就向身边的人求证,结果,他妻子说对啊,你确实不好相处;他的母亲还告诉他,家族里面真的有暴力事,甚至还有赫赫有名的连环杀手。
他的理论没错,看来暴力真的可以遗传,但是有一点还是有疑问,就是为什么他没有犯罪,没有被关到监狱,反而成为一名卓有成就的科学家呢?原因就是他的父母给了他完整的爱,给了他温暖的家庭和幸福的童年。可见,父母的爱,家庭的环境,对于孩子来讲多么重要。
近期热映的电影《哪吒》也是一个非常好的一个例子,因为哪吒的基因并不好,他是魔王将士,但是因为有父母的爱,那种无私,让他不至于最终成魔,而是选择了另外一条道路,去选择拯救百姓的道路,所以,基因并不是唯一的决定因素。
另外施暴行为的出现还和环境有关系。个人所交易的问题,原因并不只是在他个人身上,还应该看到环境的因素,我们要有系统观。在微观层面,家庭成员之间的互动和沟通模式都会影响到家庭暴力的发生;在宏观层面,我们的文化、信念、价值观都有影响,一个男尊女卑的社会容易形成容忍男性施暴的社会,也比较容易合理化家庭暴力;一个国家的法律如何定义家庭暴力也会影响到老百姓对家庭暴力的看法。
家暴的成因是复杂的,他可能会涉及到个人微观中观到宏观各个层面的因素。另外在一般夫妻暴力或只打家人型的家暴当中,我们有理由相信,一些暴力的产生是和压力有关系,或者与沟通模式有关系,这个时候,如果学习减压技巧,学习非暴力沟通,夫妻一起找心理咨询师做家庭治疗,或许有可能终止家暴,我们应该看到这种可能性。
以上是为了方便受害人了解自己的处境,以便做出更明智的决策所分享的几点内容。首先,我们要测试一下自己遭遇家暴的危险等级,尤其是对一些如掐脖子这样子的高危险行为,要高度敏感,高度重视;其次,我们要学会区分自己是哪种类型的家暴,是一般夫妻暴力呢?还是南泉恐怖暴力?是只打家人型?还是边缘型或反社会性?边缘型和反社会型家暴高度危险,极难改变受害人要有一些心理准备,另外家暴的成因是复杂的,如果仅仅是因为沟通不畅或者压力太大,导致的家暴那改变的希望就会很大。
如果涉及到遗传或童年不良经历,导致的人格层面的原因,就复杂得多。受害人了解这些知识之后,可以对自己的处境有一个概念化的认识,然后再决定要不要原谅他,该怎么做。这样子的话,他就是清晰的,他有了做选择的能力,也维护了自己做选择的权利。
我觉得本节课对于未婚人士来讲也具有很高的价值,要擦亮眼睛,选对人,才能拥有幸福婚姻,享受家庭幸福。
以上是本节课的全部内容下节课,下节课我们将讲解普通人如何预防和制止家庭暴力?有哪些方法可以供我们使用?
(资料来源:深圳市宝安区妇女儿童保护中心https://appzhk0yetf1960.h5.xiaoeknow.com/p/course/audio/a_5d48efe41fa02_gModTtaR?product_id=p_5d356a1792504_MBqDRoS9&available=1&available_product=1&share_user_id=u_5d38576caf6b6_azMyG7xDlp&share_type=100&scene=%E5%88%86%E4%BA%AB)